林舒:鸩
鸩
2009
以下请横屏阅览
创作自述
“山川,天地之形势也。风雨晦明,山川之气象也。疏密深远,山川之约径也。纵横吞吐,山川之节奏也。阴阳浓淡,山川之凝神也。”
——《石涛画语录》山川章第八
摄影能做的并不仅仅是记录,相机是我想象的工具,我用它来连结我眼里看见的与心中所想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我对摄影的理解中,依然是真理。在上海的两年多时间,由于工作原因,我拍摄了大量这座中国最繁华的都市的景象,它们在照片的四边之内,显得密不透风面无表情。这其间我偶然用多重曝光的方式拍摄了一些植物的照片,多重曝光并不是什么特殊的拍摄方式,但我感觉到这些黑白的植物照片呈现出了一种与中国传统艺术相近的写意气质。重叠掩饰了照片原本纤毫必现的特征,细节和拍摄物本身具体的形态变得模糊不清,成为一些斑驳的色块忽隐忽现于错乱的现实之中,这些色块从摄影复制的精确中抽身,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视觉感受。同时多重曝光的操作方式也让我联系起与绘画的关系,由于学习绘画的原因,我常常试图在摄影中借鉴或延续以往绘画的经验和审美习惯,使用多重曝光拍摄植物所产生的效果,以及多重曝光的操作方式:一次又一次的在同一个地方重复按下快门,似乎将快门演化为笔触,使我觉得也许可以使用这个方式创作一组将二者相结合的作品。
之后我做了更多的实验,熟悉和确定曝光的次数和光圈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我很自然的从拍摄植物过渡到拍摄风景。风景可以更直接地表达我对中国的传统艺术的向往和认同的态度,也能更强烈地展现多次曝光在表现写意气质方面的优势。山是能让我最直接地进入传统的一个对象,在瞬息万变的当代中国,自然景观是受影响相对较小的部分,它们可以说是在当代中国寻找“古代景观”最直接的方式,它使得我们有机会与古人见到同样的场景。
漏光是这些照片中的另一个特征,它体现了另一个元素,就是摄影的偶然性。摄影作为一种极度依赖机械的艺术使得控制一直是摄影显露的一面,但讽刺的是就如同电影《放大》中展示的那样,我们从来无法真正得知我们拍下了些什么。摄影总会摆脱我们的控制,带给我们意外,那么就让意外去发生,在这些漏光的照片中,看似放任的状态是一种被抽离了具体操作“意念的控制”。我希望将摄影的偶然性以及这种对控制的想象指向中国传统审美中的某些品评标准:“气韵”或“浑然天成”。
(林舒)
关于“鸩”系列的观看笔记
我们把感受和感受叠加在一起,获得一种感受后的感受,它会以这种的方式混合、淬炼,而勾回一些东西。林舒在“鸩”系列里的多重曝光、相机盒漏光以及显影时的处理,每张照片多了很多层次、接纳了偶然性和人为的即兴,让图像素材由生到熟,到观看者这边,它们成为触动观看者内心的灵媒。“鸩”系列,让我感受到某种与古人类似的感受,这种感受在林舒的“塔”系列里也有。我想这种来自古老中国的文化感受,在林舒的“鸩”系列和“塔”系列,都触到了这种文化心理。
这种文化心理,决定了我们某种观看和体验的方式。“鸩”系列,亦真亦幻,有些照片的成片,你说不清是白天还是傍晚,它们把观者带入文化意识的幻境之地,那种在你血液基因里的似曾相识之感。就单张照片来说,山水之境,因其宏阔或幽僻,观之让人坦然、宁静,并遥想起另一个时空的人,他们是否也会有类似的观看。因为“鸩”系列是有一定成像效果的黑白照片,也即完成了一定程度的抽象,因而与人眼实地看到的景致是很不一样的。
“鸩”系列有道家气息,逍遥游。它在空间、时间等不同的感知维度上,都有一种开阔又幽微的感知体验。虽不是神游八极,但它对一些“界”有突破和融和。“鸩”系列是人世间的逍遥游,不脱离人的生存景观,不脱离人的情感与视角,在时空感知维度,在现实-异境的关系层面,稍稍拓了一下,用力自然,看着妥帖。
摄影:林舒
文字:林舒、http
林舒,1981年生于福建。以摄影、绘画和出版物为主要创作形式,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图文由林舒授权刊登,theCreator编发。
theCreator [名字可点击]
大地影像专题
[标题可点击]
新疆
西藏
青海
甘肃、宁夏
内蒙古
黑龙江、吉林、辽宁
福建
澳门
[标题可点击]
_
• 更像文化 | theCreator
• 主编:http | thisishttp@foxmail.com
/店